论文看什么
- 论文创新点,即idea
- 该研究方向的背景和进展
- 研究思路和研究逻辑
- 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如何解决
- 具体技术的具体问题
- 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
怎么看
- 介绍:了解研究概况,即了解研究背景和现状
- 方法和结果
- 读懂逻辑(图表是关键)
- 了解一些技术细节
- 结论和讨论:待解决的问题和前缀研究方向
论文的基本结构
- Title - 标题
- Abstract - 摘要
- Introduction - 相关工作和简单介绍
- Method - 提出的方法
- Exp - 实验
- Conclusion - 结论
方法论
发表论文的前提是大量阅读论文!!!文献阅读分为三个阶段,初期找方向,中期重点突破,后期广泛涉猎。
初期读论文需要逐字精读,方向不必严格限定,感兴趣论文涉及的论文链都可以去读。一篇论文用时一天,英文论文+中文分享,前期阅读论文数量30篇以上,可以提高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和专业术语积累。
中期读论文要重点精读,严格限定研究方向和方向涉及的论文链。重点论文时间控制在半天,泛泛论文是一小时,重点论文重复读+源码学习,论文阅读数最好为10篇以上。了解学习技术演进、学习方法创新和整理创新方法链。
后期少数精读+大量泛读,不限定方向,自己重点方向+涉猎方向。
重点论文两小时,泛泛论文半小时,跟随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,了解其他方向的大致进展,思考创新点引进嫁接。
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自己论文的创新点:
- 数据集的改动:噪声、几何变换、遮挡、光照条件、场景依赖
- 模型的问题:模型体积、推理速度、收敛困难、非端到端、后处理优化
- 结构替换:transformer、FCN、AE、
- 特定场景的应用:通用模型考虑泛化能力—特定应用考虑专用性。比如夜间检测、水下检测、鱼眼相机检测。
另外就是要记住A+B+C/2.5法则
- A:本研究方向的继承性创新点(自然演进)
- B:其他方向的既有方法(嫁接到其他任务)
- C:细节上的创新(数据增强/数据集/损失函数设计)
原则:1篇论文代码复现(至少读懂代码实现)>>跑通多个项目demo
- 找到baseline论文的代码;
- 在baseline代码上实现期望功能的最小化实现;
- 逐步实现最终的功能代码,同时做实现验证各部分设计的效果。
笔记
文献阅读笔记四步骤(挑选适合自己使用习惯的软件):
- 基本信息:标题、作者、时间、期刊等
- 核心内容:核心论点和主要结论等
- 图表信息:主要图表和公式等
- 补充说明:灵感、使用条件、注意事项等
一篇论文必记的一些内容
编号,题目,作者(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),单位,年份,来源,方法,研究目的,摘要(一般情况下结论就是最后一两句话),局限性,自己的想法(比如这篇我能模仿,我能换个样本/方法做,我有纵向数据去升级)
学方法学,工科发文章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新方法,要去记方法参数,因为你可能就通过调整几个参数,来造成创新;文章中可能会提到具体的软件,地址是什么,记下来;喜欢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,就标记下引言可模仿,或结论可模仿等等
写引言,根据笔记找到2-3篇模仿
写方法学,根据笔记找模仿,非常快
读文献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的,如果你是在找idea灵感的阶段,你是没有必要去读详细的方法学部分,你只需要把摘要看完了,整完看一下引言,跳到limitations,过一下,留下记录,就可以看下一篇了,就尽快地在那搜索灵感。
如果再做方法学,你就会看第一遍记录,找到方法相似的那几篇,拿出来然后疯狂地研究它里面的细节。这样是有目的的读文献,而不是每一篇都从头到尾,每一个的笔记都是按照上面那一套,每一个都记。这样子的话,是为了读文献而读文献
读文献记笔记,一方面可以增加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,就是你把它的精华提出来,这等于是你把它内容吃透的一个过程。
另一方面,他还能让你集中注意力,因为你在看的时候,在不停的打字,在不停的去寻找,有点像四六级快速阅读,而不是漫无目的,盯着空白的文字,手一动不动在那里滚鼠标。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
三次阅读
一篇文献的阅读可以分成三次,逐次深入,从大致了解、到掌握内容但不包括细节、最后是深入理解。
第一次
第一次只需要浏览以下内容:标题、摘要、引言、各级标题、结论和参考文献。用时大概在5-10分钟。需要注意的是,阅读时一定要带着问题,保证思维的活跃。
第一次阅读结束后,你需要回答出以下五个问题:
- 类型: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?
- 内容:用了哪些理论基础来分析问题?
- 正确性:它的假设是合理、有价值的吗?
- 贡献:它的主要贡献是什么?
- 清晰度:这篇文章表述的好吗,是否清楚?
得到这五个问题的答案后,相当于你对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,可以根据你的判断决定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继续阅读。
此外,也想象一下别人读你的论文时,大部分人也会这么读第一遍。所以,注意选择连贯的章节和子章节标题,写出简明全面的摘要。
如果审稿人看了一遍不能理解要点,那么这篇论文很可能会被拒绝;如果读者在五分钟后还没发现文献的亮点,很可能就再也不会读。
第二次
这一遍是通读全文,但忽略证明之类的细节。读的时候可以记下关键点、进行批注。读完这一遍,要能理解文章的内容,能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依据并转述给其他人听。
在进行第二次阅读时,要特别关注图、表和其他可视化信息是否合理,如:是不是因为坐标轴刻度的不合理,才让结果看起来很显著?这样的问题可以区分粗制滥造的工作与真正优秀的工作。另外注意参考文献,标注出没读过的参考文献,方便之后进一步阅读。
对于感兴趣、但没有完全在你研究点以内的文章,第二遍阅读已经足够了。如果第二次读完还是没办法理解一篇文章,可以选择:(a)放弃这篇文献;(b)先放着,补充一点背景资料后;(c)进入第三遍阅读。
第三次
这次阅读,要将上一遍时忽略的证明重点进行阅读,同时进行“重新实现”,即根据文章的假设和方法重新实现其中的工作。坚信只要作者能做出来,你也能做出来,没有什么比跟着做一遍更能理解文章了。
这一遍结束,你应该能凭记忆说出这篇文章的结构,明确它的长短处,特别是能精确指出其中隐含的假设、参考文献的遗漏、实验或分析技术的潜在问题。
在按照假设实现以后,应该尝试修改假设,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做调整。这种虚拟做法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证明,也会帮助你发现未来工作的idea(记得写下来)。
小技巧
硕士生开始学读期刊论文时,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学部的习惯:(1)老是想逐行读懂,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。(2)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,读论文像在读教科书,论文没写的就不会,瘫痪在那里;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,老怕弄错作者的意思,神经绷紧,脑筋根本动不了。